"90后"当副县长引争议 回应:系挂职 非"二代"

随着630抢装潮结束,光伏企业也已陆续发布中报预告,从产业链来看,从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到组件和电池片制造企业,再到下游的光伏设备及电站开发企业,多家公司在上半年疫情造成不利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业绩同比增长,营收情况好于此前的市场预期。

他说,即便如此,并非所有关于这种影响的主张都一定是真实的,而且细节确实很重要。大流行引发的异常状况,加上正常活动的突然停止,再加上来自世界上烟雾最浓重的城市之一的高质量空气污染数据,为利用空前的,未经计划的自然实验的数据提供了机会。

他说,这样做,可以窥见一个空气污染明显减少的世界。他们比较了印度在3月24日实施强制封锁前后的数据,并将此数据与过去三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仅凭波动来解释这一点。彼得斯说:德国和英国的空气污染水平通常很低,以至于大多数光伏装置不受其影响。例如,由于关闭,整个欧洲大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更晴朗的天空,一些新闻报道描述了德国和英国太阳能发电场的超常输出水平,但研究人员说,这只是一个巧合。

他说,核对数据后,导致今年春季太阳能产量高的最大原因是极端好天气,产生了创纪录的日照小时数。事实证明,这种区别有助于消除污染的影响和其他可能发挥作用的变量,例如天气条件。无锡尚德的施正荣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个创业5年就成为首富,被白左媒体《卫报》列入拯救地球50人的光伏教父,却也给中国光伏业留下了没技术、骗补贴的恶名。

观察者网: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链上,很多环节似乎主要是民营企业在主导,分散度也比较高,它们的优势体现在哪?跟行业技术革新快有关吗?对中国其它科技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金鑫:早期分散度比较高,我觉得是所有国家所有行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个行业竞争尤其激烈,中国南车的逆变器曾经也是行业前三的,但现在已经退出竞争了。观察者网:中国企业能够在研发上做到国际领先,主要原因是什么?金鑫:光伏行业本身,说实在的,其实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在一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国家,想要靠制造业当上首富,到底有多难?2019年的胡润百富榜,前十名基本被互联网和房地产大佬瓜分,来自制造业的只有前段时间被绑架的何享健老爷子,以及恒瑞制药的孙飘扬、钟慧娟夫妇。

另外,想骗补贴,先得有补贴可骗才行。而我们的国内市场价已经是3-4块钱,所以至少在经济上它不具备竞争力。

欧洲最终取消双反,原因还是双反失败了。可以说,光伏已经走到了无需补贴的商业价值显现的临界点上。他们以老百姓的名义去贷款,然后告诉老百姓,你看收益可能是负的,或者说每年不稳定,而且光伏组件每年会有一定的衰减,20年后就只剩下85%左右的功率了,不如承包给我,获得稳定的收益。但是特高压的建设周期要一两年,电站只需要半年,输电线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电站的建设速度。

特斯拉在美国卖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要14块钱一瓦,价格非常高,但是技术其实跟中国在一个水平线上,是靠电价高和美国的用户免税政策才有经济效益。一个光伏电站最主要的成本,来自g光伏组件和逆变器,占整个电站建设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10年前还要更高。观察者网:最近特斯拉也在高调推广光伏屋顶,它在技术和成本上竞争力如何,会给中国厂家带来多大竞争?金鑫:特斯拉其实是收购了美国的Solarcity,进入户用市场。因为行业利润很高,所以更多的企业进入,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大家更得加大投入,通过技术革新来淘汰对手,所以这个行业的技术革新还是比较快的。

美国的市场跟中国不太一样,美国的电价比较高,中国的民用电价是4-5毛一度,美国都在9毛以上,所以它的收益更高。19年不再固定补贴额度,变成企业竞价,只有农村的户用小电站还保留了8分钱一度的补贴。

每瓦的投资成本目前不到4块钱。生产设备也已经全面国产化,只有像PERC、HIT这些新技术的个别核心设备还要依赖进口。

我们作为下游商家能明显感受到,一些上游大厂对一些短期内表现出不来的质量瑕疵已经不那么重视了。有些地方政府还存在腐败,出现过很奇怪的电价招标价格,比如现在电站的系统成本大概也就4-5块钱,但是有些地方投标曾经出现过7-9块的价格。观察者网:您谈到了国家补贴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巨大帮助,但过去的补贴政策下,也有不少企业只顾规模不重研发,甚至出现骗补现象,现在有所改善吗?金鑫:骗补现象最恶劣的时候是2010-2013年之间,当时国家的金太阳工程补贴,还不像现在这样,发一度电补贴多少钱,而是初装补贴。就是因为这些乱相的存在,总有人说户用光伏是低效骗人的东西。中国的光伏行业比较特殊,早期行业两头在外,国内只是制造,但原料、生产设备和市场都在国外,那个时候如果过度分散,恐怕会被别人各个击破。一旦出现任何风险,企业关门走人,剩下老百姓还要继续背负贷款。

所以后来地方政府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比较谨慎,没有特别积极参与。从市场装机容量来看,这个市场大概是在2016-2017年开始启动,在16年之前,全国户用装机量一共才10万套左右。

好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电量还是逐渐能够被充分吸收。如果五、六年之后,建电站的人、卖设备的人都不知道在哪了,企业还存不存在都是问题,那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特殊技术和组件,一些德国厂家做得比较好,但一直没有发展成熟,最后也被中国企业参股控股了。这其实是把投资行为变成了租赁行为,租老百姓屋顶,收益却被企业或者代理商拿走了,只给老百姓很可怜的一点租金收益。

尤其是电站对品质的要求比较高,一次建设要用20年,如果质量不够好的话,可能两三年之内看不出大问题,时间一长明显就不行了。比如通用、博世都退出了,ABB退出去又重新进来,德国的SMA还能排在第三位,主要是依赖非中国市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全球每年装机总容量,产能过剩、利润过低的隐忧必须要重视。计算收益的话,要看各省不同的光照条件。

所以要想获得兆瓦级(百万瓦)、吉瓦级(十亿瓦)的装机容量,就得占用大量土地。再下游的电池片,产能前5也都是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通威、爱旭、中宇、展宇、润阳。

美国的人工特别昂贵,支架、线缆等各种材料都很贵,所以进入中国后能降低一点成本,但是估计不会低于7块钱。最早的光伏生产设备,都是由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的生产设备来转化来的。

但问题是储能技术现在并不是特别成熟,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这么大,储能成本都没有革命性的下降。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在光伏技术全产业链上,明明都走到了世界前沿,可是为什么老百姓对光伏的印象,仍然是不实用甚至骗局?曾经火过一段时间的光伏扶贫,到底还有没有前景?我们采访了行业资深专家金鑫,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光伏行业最早兴起是因为欧洲补贴,90年代德国就开始大规模补贴,而且欧洲的电价比国内高很多,基本上是中国的3~5倍,稍微给点补贴,光伏就可以具备商业价值了。虽然取消了双反,其实它们的市场已经在萎缩了。第六第七分别是德国的瓦克和韩国的OCI。老百姓贷完款以后发现跟宣传的不一样,每年不是赚一两千,而是贴一两千块钱进去。

像青海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已经接近全省装机量的50%,日发电量也超过水电、火电,接近总发电量的38%。相对于汽车消费行业来说,现在的储能成本还算是可以接受了,但是对于能源行业来说,成本仍然太高了,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种快速的补贴退坡,导致利润快速下降,企业的成本控制压力骤然变大,第一反应一定是研发投入变低。一些银行金融机构还推出了不同的贷款产品,山东很多银行是零首付,其它大概也在10~30%不等。

炒股鬼才李河君靠抄底尚德建立起2000亿美元的汉能帝国,自称新能源行业的苹果,结果在资金链断裂之后,亲手做空自己,造就了股价几秒钟暴跌50%的奇观。当然光伏电相对于煤电和水电来说,也并不是严格的竞争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

友情链接: